汽车业战争:新能源汽车最后的博弈
dquo;。新的环保署署长杰克森已经表态为加州的新法案放行,目前已经有13个美国联邦州加入了该计划。
但是不同的厂商也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领导人的决断力等等因素不同所致。
比如,日本丰田之所以在混合动力上比其他厂商更成功,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比如,日本这个国家的岛国环境,让日本人对于资源紧张的认识更甚于其他国家的厂商,日本的消费者比美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小型车、节能型车则让日本的技术开发和投入比美国通用就更彻底。而选择混合动力,则是日本丰田的更加面对市场的战略所决定。
而欧洲厂商则更倾向于在传统驱动技术上提高效率予以大规模投入。比如对于柴油技术的应用。欧洲厂商严谨、痴迷技术,同时又不愿意放弃既有传统的优势。这是一种技术老大的心情所致。
中国的厂商更加随性,除了比亚迪基于自己的电池技术,更加在电动车技术上期望突破以外,其他厂商基本是以政府导向为自己的导向,其目的很大一部分在于争取政府的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种取向更多的是因为,中国本土厂商在汽车的核心技术,不论是传统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都不具有特别的优势所致。
杯葛者
其实,在所有的因素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石油厂商的利益。石油厂商依赖传统驱动技术的成本远比汽车厂商依赖传统驱动技术的成本为高,想一想,如果所有的汽车都采用电动车,石油厂商给谁去加油呢?
但是石油厂商在全世界的势力是不容忽视的。在福布斯2009年2000大企业中,前十名中就有四家是石油公司,其势力可见一斑。在新能源技术还不能取代传统能源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这些石油企业的利益,石油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如果石油公司期望汽车使用传统燃油技术,虽然他们不能制止,但是他最起码是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或者途径去延缓新能源技术的更新。比如,说服政府采取更温和的限制排放的政策,对于石油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
这就像中学生所做的不同出发点的两条船何时相遇的数学题,石油企业是期望这条路径越长越好,因而他们对于石油以及附属资产的利用价值就越大。
事实上,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这条船总是遭遇太多的难题,混合动力本身就是一种技术与现实的妥协。如果从最坏的结果去考虑,混合动力也许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技术的最终结果。
而新旧两种技术的博弈更表现在价格与时间上的较量。也就是说,新能源技术在多长时间内开发成熟并将价格降到,在与传统能源驱动技术相比的情况下,市场接受的程度。反过来是,市场接受的程度高低则又取决于新能源技术下的产品价格的高低。甚至可以说,新能源技术需要看传统驱动技术的脸色,只有传统驱动技术下的能源价格,由于能源紧张、政策限制等因素上涨到与新能源技术下的产品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新能源技术的春天才能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