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能否支持30万人出行 深圳拟禁电动车六问

时间:2009-09-17   来源:   作者:Admin   浏览

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都安装有限速装置,用以保障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和路人的安全。

深圳拟在明年禁行电动自行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普通市民、政协委员、电动自行车企业、律师……每一个群体都表达出他们的不同意见,六个问题针锋相对;而网络上关于“禁电”的正反两方意见同样踊跃,不少网友提出有条件地“管”胜于一刀切地“禁”。人大代表吴立民更看重建设性,提出“禁电”必须和公共交通配套完善同步进行。

1

送外卖小朱:

30万出行者需求如何保障?

“有钱人走路四个轮子,没钱人走路两个轮子。”小朱属于后者,他在华强北一家快餐厅送外卖,穿梭于方圆两平方公里之内的多个写字楼,一辆电动自行车是最忠实的伙伴。听说因为道路安全要“禁电”的消息,小朱显得有些愤怒,现在连两个轮子都不让走了。骑电动自行车不安全吗?谁不爱护自己的生命,电动自行车最多也不过每小时二三十公里,如果说不安全,交警部门倒是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来啊。

小朱说,深圳天天、处处都在堵车,难道是电动自行车造成的吗?深圳的路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划给四个轮子的,固然有一些人把电动自行车骑上机动车道,可那也是因为深圳很多地方没有非机动车道啊,难道路都是给有车人修的?有权者有公车可乘,有钱者有私车可用,那生活在这个城市更多的平头百姓呢?

深圳市人大代表吴立民在今年两会建议案中写道,深圳有大约30万辆电动自行车,造成电动自行车道路事故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深圳道路规划的不完善。在深圳,两侧无非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不连续的道路有300多条,此外由于城市修建地铁,大量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很多商贩在非机动车道上(如人行天桥)摆摊设点,部分报刊亭、环卫工具房、公交站也占用了非机动车道路,客观上都造成了非机动车的通行障碍。

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但是留给平民百姓的走路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小朱希望,政府在推行“禁电”的时候,考虑一下有30万平头百姓要依仗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这些送快餐、送煤气的城市底层百姓来说,电动自行车和他们的基本生存权息息相关。

2

企业副总胡东文:

为何不学北京上海管而不禁?

“有人拿菜刀杀了人,你说是菜刀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深圳一家知名电动自行车企业常务副总胡东文坚持一个观点,所谓电动自行车带来的道路安全、治安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电动自行车本身的问题。

胡东文认为,现在深圳对待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就是含糊不清的,按照官方的说法是,符合国标的电动车(时速不超过20公里)是可以上路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交警查扣时根本没有检查(也可能是没有办法检查),查扣车的理由通常是:属于无证驾驶。但是问交警在哪里可以办证?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地方可以办。在胡东文记忆中,从2004年开始至今,深圳的电动自行车的检查是时紧时松,关内紧关外松,而龙岗因为要举办大运会如今也查得比较紧,宝安相对宽松,只要沿着107国道走一遍,四处可见驾驶电动自行车的人。

胡东文希望政府不要提“禁电”,而是要说“管电”,学学北京上海、北京一度全面禁电,2002年8月曾经发布公告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所有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但是到了2006年,这张禁令却改为了管制令,只要车主到交管部门登记注册即可。而上海同样给电动自行车上牌照,只对“豪华”(即超标)电动自行车不允许上牌。

胡东文说,他能理解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成本和难度,拿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相比,一辆电动自行车,上个牌照不过10元钱,而汽车牌照费要高几十倍,还要加上养路费、年检费以及数额巨大的交通违章罚款;可是管理起来,四个轮子目标大,不仅可以现场抓现行,而且可以电子眼跟踪,而电动自行车,一群一群地走来驶去,无论是人眼还是电子眼,盯起来都难。

“虽然管理有难度,但是希望政府考虑一下更多城市底层人民的利益。”胡东文表示。

3

本报记者:

公交覆盖盲区交通如何解决?

从土地面积上来看,深圳还有一个经济特区大小的区域完全不通公交车。根据深圳市政府今年初发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特区内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100%,特区外为73%。即便按这个官方统计,在深圳关外也依然有27%的地方没有公交站点覆盖。这是一块很大的空白地带,其面积和整个关内的面积相当。记者走访发现,在这些空白地带,没有公交车,居住的人口多为来深务工者,收入较低,也根本买不起车。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是他们最依赖的交通工具。

实际上,在公交线路号称

内容导航